一、全国性核心传统节日(按农历时间顺序)
1. 春节(正月初一)
• 习俗:贴春联、放鞭炮、拜年、吃年夜饭、守岁。
2. 元宵节(正月十五)
• 习俗:吃元宵、赏花灯、猜灯谜、舞龙舞狮。
3. 龙抬头(二月初二)
• 习俗:剃龙头、吃龙食(如龙须面)、祭社神。

4. 社日节(春社:立春后第五个戊日;秋社:立秋后第五个戊日)
• 习俗:祭土地神,祈求丰收。
5. 花朝节(二月十二或十五)
• 习俗:赏花扑蝶、祭花神、挑菜节。
6. 上巳节(三月初三)
• 习俗:祓禊(水边沐浴)、郊外游春、曲水流觞。
7. 寒食节(清明前一二日)
• 习俗:禁烟火、吃冷食、祭扫、踏青。
PC预测
8. 清明节(公历4月4-6日)
• 习俗:扫墓祭祖、踏青、插柳、放风筝。
9. 端午节(五月初五)
• 习俗:赛龙舟、吃粽子、挂艾草、佩香囊、喝雄黄酒。
10. 天贶节(六月初六)
• 习俗:晒衣晒书,部分地方称“姑姑节”。
11. 七夕节(七月初七)
• 习俗:乞巧、拜织女、观星、穿针引线。
12. 中元节(七月十五)
• 习俗:祭祖、放河灯、祀亡魂、焚纸锭。
13. 地藏节(七月三十)
• 习俗:佛教节日,祭地藏菩萨。
14. 中秋节(八月十五)
• 习俗:赏月、吃月饼、拜月、玩兔爷。
15. 重阳节(九月初九)
• 习俗:登高、赏菊、饮菊花酒、插茱萸。
16. 下元节(十月十五)
• 习俗:道教节日,祭水官,祈求消灾解厄。
17. 寒衣节(十月初一)
• 习俗:祭祖送寒衣,北方较重视。
18. 冬至节(公历12月21-23日)
• 习俗:北方吃饺子,南方吃汤圆、祭祖。
19. 腊八节(腊月初八)
• 习俗:喝腊八粥、泡腊八蒜、腊八醋。
20. 小年(北方腊月廿三,南方廿四)
• 习俗:祭灶神、扫尘、吃灶糖。
21. 除夕(腊月最后一天)
• 习俗:年夜饭、守岁、贴春联、贴年画、放爆竹。
二、地方性/民俗节日
1. 人日节(正月初七)
• 习俗:古代“人庆日”,部分地区吃七宝羹。
2. 老鼠嫁女日(正月廿五)
• 习俗:部分地区剪纸祈福。
3. 观音诞(二月十九、六月十九、九月十九)
• 习俗:佛教信众祭拜观音菩萨。
4. 尾牙节(腊月十六)
• 习俗:闽南商人祭土地神、宴饮。
三、少数民族重要节日
1. 泼水节(傣族,公历4月13-15日)
• 习俗:傣族新年,泼水祝福。
2. 火把节(彝族、白族等,农历六月廿四)
• 习俗:点火把、赛马、歌舞。
3. 那达慕大会(蒙古族,夏季7-8月)
• 习俗:赛马、摔跤、射箭等草原盛会。
4. 三月三(壮族、畲族等)
• 习俗:对歌踏青、抛绣球。
5. 雪顿节(藏族,藏历六月卅)
• 习俗:晒佛、酸奶宴、看藏戏。
6. 苗年(苗族,农历十月至十一月)
• 习俗:芦笙舞、斗牛、长桌宴。
7. 古尔邦节(回族、维吾尔族等,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)
• 习俗:宰牲献祭、会礼、亲友聚会。
四、已淡化的古代节日
1. 寒食节(逐渐与清明合并)
2. 上巳节(部分融入清明节)
3. 下元节(道教节日,现代少见)
4. 春龙节(二月初二,部分习俗并入龙抬头)
五、节气相关节日
1. 立春(咬春、打春牛)
2. 立夏(吃立夏饭、秤人)
3. 立秋(“贴秋膘”习俗)
4. 立冬(补冬、吃饺子)